故事片《山乡情》是根据四川阆中市玉台镇夹曲沟村任柳萌连续7年获得玉台镇党委产业发展“先进个人”称号,阆中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获得阆中市“三八”红旗手、阆中市社会扶贫济困先进个人、南充市妇联联合会“南充市巾帼脱贫示范基地”荣誉称号任柳明真实事迹改编 
为您推荐
音乐、旁白的加入,画面的停顿定格,拍摄手法的选择,这些影视剧的特点融入传记的写作中,超出了人们对这一文体的既有认知,带有陌生感的美学效果。书中反复出现的细节特写,比如晏阳初不愿乘坐汽车、出行只骑单车,平教会同人下乡后学说方言、身材变得黑瘦、与乡亲们亲切交谈等等,都旨在通过高频次的镜头复现使晏阳初等人的高大形象在读者脑海中扎根。
11月23日,“璀璨艺术之光”独立艺术家张慧明“爱的花海”个人油画展在西安浐灞艾美酒店成功开幕!来自画界艺术家、朋友和新闻媒体近百人参加活动。艺术家与嘉宾们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的到来。张慧明(左)和宗枫合影  张慧明,山东省文登市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美协会员、西安油画艺委会会员、西安市美协艺委会第一创研室会员。
洛南县图书馆创建于1978年,位于人民广场文化中心大楼内,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洛南县图书馆采用计算机借阅系统,实行藏、借、阅、咨询、管理一体化。2009-2013年,洛南县图书馆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县文化系统“先进单位”,2015年“图书漂流”工作被全省推广。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及四川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让广大在京川籍农民工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搭建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连心桥”,2023年11月12日至19日,四川省政府驻京办组织开展了“天府有爱文化惠民”—服务在京川籍农民工杂技文化服务周活动。
本网讯 (特约撰稿:覃勋/文 通讯员:蓝丹/图 ) 春华秋实,宏图大展。10月27日,广西至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南宁举行粉丝见面会,来自广西区内外的领导来宾、商业领袖、会员代表等数百名各界人士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本次活动的高光精彩时刻。当天下午,国家二级演员、广西至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纯首先进行主旨发言。范纯指出,按照规划设计,公司将选出广西乡土乃至国内的名特优产品,以此作为平台发展的...
衡阳市客家商会应大会组委会的邀请,派出了以谢毅强会长为团长,刘俊祥,李怀义、幸国雄等组成的8人代表团代表湖南200多万客家乡亲参加了大会。33届世客会将于2024年在河南洛阳举办,32届世客会主席团执行主席、龙南市委书记钟旭辉将会旗交接给33届世客会举办地河南洛阳,世客会从此进入洛阳时间。
图为:衡阳市客家商会会长 谢毅强、副会长 刘俊祥在大会会场合影。在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上,衡阳市客家商会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向来自103个国家、地区和国内近30个省(区、市),共计1000余位客商和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一亿二千万客家人,发出了《全球客商助力民族复兴倡议书》。
2024宏观经济趋势解析高层报告会举行西部文化建设网(特约记者袁孝冲摄影报道)11月8日下午,由宁波市汇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主办、以“春耕秋收、助力企业成长”为主题的2024宏观经济趋势解析高层报告会暨汇成企管新产品发布会在余姚辰茂河姆渡举行,有近百名市内企业的高管参加此次会议。
活动由西北建设杂志社主办、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承办,陕西根之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协办。杂志社总编许衙评(右三)、文化顾问王生学(左三)、孙见喜(右一)和陈世祥(左一)会长、执行总编李虎山(左二)、杨海琴(右二)站长共同为西安工作站揭牌。
————民革海淀区工委联合支部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8周年主题教育联谊活动为深入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活动,2023年10月22日,由民革北京市海淀区工委一支、五支、八支、十支、十三支、十四支、十五支、十六支、十七支、中国农科院支部及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支部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八周年主题教育联谊活动”在佟麟阁将军纪念馆成功举办。

——对话陕西女作家白小兰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3-11-12 15:12作者:综合来源:西部文化建设网

——对话陕西女作家白小兰

中国众识网据《文化艺术报》消息,:白老师您好,据说最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您的长篇小说《走下黄土高坡的女人》发行后,在陕北地区引起不小的轰动。请问,目前销售情况怎么样?

微信截图_20231112150755.png

白小兰:我创作的《走下黄土高坡的女人》,今年6月份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以来,在我的家乡榆林和延安反响还不错,特别是一些从乡村进入城市的人群,对这本书比较感兴趣,也许是书中写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吧。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朴实善良且又都是熟悉的,就像我们的乡邻,他们的魂都是贴在陕北土地的脉搏跳动,是那里独特的水土,独特的地域,独特的山川河流,孕育出的独特生命。比如我们乡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我的第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出来,他买回去翻来覆去地读了七遍不过瘾,而且还组织起左邻右舍,讲述每篇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我的长篇小说还没印出来,他多次打电话要书,比我还急。他说只要书出来,定价多少无所谓。遗憾的是他给错了地址,书寄出去好久没收到,最后查到书寄到清涧县城时,他大热天骑着自行车取了回来。他是流着泪读完了这本书,然后在电话哭着说:小兰,你小说里写的就是我们家,那时候吃树叶啃树皮不说,娃娃一个比一个大一两岁,光景过得一乱包,没吃没穿没柴烧,家不和遭穷哩,一不顺气就动手打老婆。男儿有泪不轻弹,你能把我七十三岁的老汉写哭,证明你写到我心坎上了。当我把这故事讲给对面邻居时,邻居也说你写的就是他们家,她老汉好吃懒惰还嘴馋,常常半夜三更打麻将回来,不给开门就踢门打窗闯进来,不是打老婆就是骂孩子,你讲的这不是写我家还能写谁家?你给我买本书送给女儿,让她看看她老子年轻时那怂样。

这样说来,我这本书写的不仅是一个女人的命运,而且是代表陕北这块土地成千上万个像祈春晓这样悲惨命运的人物。我想大家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写出了那个时代真实的历史。

微信截图_20231112150906.png

《文化艺术报》:白老师,您平时喜欢读哪类题材的书,读过的作品印象最深的是哪部?

白小兰:小时候因为穷,不管喜欢不喜欢,只要发现书,无论是什么内容都拿起来读,哪怕是一张废报纸,都要认真地读完。不止我们一家穷,村里很多同龄人因为家里穷而退学,当然我也不例外,退学后读不到书,同龄人背着父母把挖野菜卖的钱买小人书,这样大家就可以轮流看。白天要帮家里干家务,夜里父母为了省煤油,提早把灯熄灭,有时就在月光下看。就这样,在艰苦的环境下养成了边看书边写日记的好习惯,直到现在依然如此。我读过的书印象最深刻的是台湾女作家琼瑶和清涧老乡路遥的作品。

《文化艺术报》:听说您早期从事的职业是人民教师,后来又离开家乡,像许多乡村人一样挤进了城市,后来走上了写作之路。有什么特别的机缘吗?

白小兰:是的,我原来是乡村民办教师,刚开始每月工资37元,后来增加到50--80元,教了18年书,最多挣过240元月工资。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个孩子考上初中,靠这点工资根本无法供他们上学,只能靠贷款来到延安谋差事。

要说机缘嘛,应该还是与路遥有关,那时电影《人生》播放后,红遍大江南北,人们走路睡觉都在唱电影插曲:“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看哥哥。”尤其是我们年轻人,为了看这本书,骑着自行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图书馆借,大家轮流着看。我当时想:自己不能像刘巧珍那样待在农村,一定要通过努力学习走出靠天吃饭的黄土地。

有幸的是改革开放,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从民办教师改行成了个体户。我在做生意的同时,只要有空就跑到延安南桥书店租书看,刚开始一天1元,后来跟老板熟悉了,每天租金按5毛算。我开始读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世界名著。读的书多了,自然有了写的念头,我就把自己所经历的苦难记在笔记本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女儿考上大学后,我买了台电脑慢慢地琢磨着打字,把这些年写的日记整理发在博客,没想到,习作《改变一生那一天》在网上发表后,留言很多,后来被《长安文学》杂志录用。做梦也没想到,我的日记能发表!接下来一发不可收,我不但把这些日记修改投到全国各报刊,还试着写了些短篇小说。这些作品获了不少奖项,最后我又大胆地尝试着写自传体长篇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因为我所生存的时代,生活给了很多的感悟,社会也给了我很多教训,想把自己的感悟和教训记录下来,能让年轻的下一代读懂,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并让我的子孙后代不要为生活中的失败挫折而灰心丧气,要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内涵,这就是我写这部长篇小说的初衷。

微信截图_20231112150949.png

延安市作家:白小兰(女)

《文化艺术报》:之前读过你的一些作品,包括部分散文和中短篇小说集《凋谢的山丹丹》,发现你主要书写乡村故事,你为什么要写乡村题材?

 白小兰:我的写作感悟是文学来源于生活,作家要书写熟悉的生活,这样的作品才有感染力。天底下最苦的就是禁锢在土地上的农民,他们在忍受物质匮乏的同时,还要忍受精神上的摧残或封建糟粕的束缚。按照当地的习俗,女人天生就是守锅灶的,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这是男人征服女人的唯一武器。人首先是环境的产物,其次才是谈个体命运个体意识。中国女性意识到觉醒的确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女性文学也很艰难,男权社会意识依然根深蒂固。我从小生活在最底层,也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见惯了良知和血污混交涂抹的人性,我无力改变现实却希望以文字使天空晴朗。

《文化艺术报》:从你的作品看出,作家既要依托现实,又要展开想象。作为一个写作者,想象重要,还是亲身经历感受生活更重要?你的作品想象成分多,还是现实成分多?

白小兰:我个人认为亲身经历感受生活比展开想象更重要。如果你不经历苦难生活,没有亲身感受,很难写出感人的文字,写作时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写出感动读者的文字。单靠想象很难写出接地气的好文章,除非你是天才。所以我的作品现实成分要比想象的多百分之七八十以上。

《文化艺术报》:你一直根于现实生活,书写现实生活,你作品里近年创作的乡土人物系列与现实很吻合,这是什么原因?

白小兰:我主要想探讨乡村女性精神困惑、生活困惑和婚姻困惑。我个人的观点是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我书写中主人公命运大都是悲惨的,通过不懈努力最终也是成功的。

微信截图_20231112151116.png

《文化艺术报》:您接下来的写作计划是什么?

白小兰:自从2016年入选陕西省“百名文学艺术创作人才计划”之后,我离开城市重新回到农村,搜集有关扶贫的素材。三年内,通过采访记录,创作了大量的扶贫方面的文章,因为我感觉党中央提出扶贫,作为一个作家不能袖手旁观,况且我有这个条件书写和记录这些。这几年,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与扶贫有关的纪实文学和新闻报道十多篇,写了村民、村长、第一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县长、县委书记等一批基层领导实实在在扶贫的故事,也写了从国家卫健委派来我家乡的扶贫县长,后来我又将这些碎文章重新组合,写了一部24万字的扶贫题材长篇小说。接下来,我要沉下心来把这部作品打磨出来,作为一个作家感恩国家的一份礼物。(记者吴汉兴)

编审:李山林

签发:杨   光